標籤

2014年10月6日

政治組織有助提升管治效能嗎?



萬眾期待的通識文憑試完結,當中一條政黨政治題難倒很多學生。題目問考生是否同意「本港有不同政治組織,因而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這個陳述。

要答好這條問題,必須熟悉以下背景。

1.      如何理解「政府管治效能」?

這是首要解決的事情,因為如果你不為管治效能劃界,你無法推論下去。政府管治效能一般指政府的施政和管治有效。有效管治下,政策多顧及社會不同階層的想法和利益。

政府其中一個重要角色,是分配社會資源,如果施政方針向某一階層傾斜,會造成社會不穩,硬推偏頗欺民的政策,會導致民怨沸騰,失去認受性和管治權威,管治效能肯定大幅削弱。

不同政治組織在提升政府管治效能方面,可扮演收集其代表階層的意見、出謀獻策、或在建制內(如立法會、政治委任的職位等)左右政策的角色,使施政顧及和盡量平衡各方利益,不致犧牲某一階層(如弱勢社群)而令某些利益階層(如地產商)獨大。

政治組織可透過民主選舉參與施政,達到「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效果。如果是一黨專政,沒有不同政治組織向政府施壓,容易製造特權階級、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惡果,也隨時令政府權力過大,管治再有效率,只是獨裁管治,一個欺壓人民的政府,是談不上管治效能的。

. 香港的政制發展

可是,有不同政治組織並不一定保證可提升政府管治效能,因為制度限制,大大阻礙了政治組織的發展。

考卷的資料曾提及:政治組織發展落後、緩慢、會員數目少,面對着資源不足、政策研究能力薄弱、年輕人才短缺等。這些問題正是制度造成的,包括:


1.      回歸後港府率先「殺局」。回歸前香港有兩個市政局,負責提供食物衛生、清潔街道、文娛康樂設施、管理食肆等市政服務(後設區域市政局專司新界事務),而市政局議員均是民選的。但回歸後,特區政府解散兩局,其職能由康文署和食環署取代執行。此舉被視為民主大倒退,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人的參政空間大減。
2.      區議會雖有民選,但只屬地區事務,負責的地區範圍極小,權力不大,前途狹窄,所能提供的議員津貼也較少,而且仍保留委任制。
3.      立法會仍保留一半實行小圈子選舉的功能組別,直選議席嚴重不足
4.      香港奉行行政主導,立法會權力較低,不像西方國家,政黨可以發揮很大的影響力。
5.      基本法規定,行政長官參選人不可有政黨背景,故香港政黨無論有多大認受性,根本不可能成為執政黨。

可見現行香港政治制度令政治前途暗淡,政治組織難以吸引人才和經費捐贈,其質素難以提升,結果也難以提升政府的管治效能。

. 普選爭議的死結

以上困局令香港人希望盡快落實雙普選。可惜每次要通過真普選政改,都受到建制派(包括功能組別議員)抯撓,即使再多市民上街,再多市民在民調中表達盡快落實雙普選的訴求,建制派仍然不支持通過,因此香港市民普遍形成兩大陣營,一方支持盡快落實普選,一方則反對或更多是對此沒意見。

結果,立法會常為普選及其附帶的核心價值(如新聞自由、人權、法治等)爭拗,以致在提升政府管治效能方面,乏善足陳。兩大陣營因為這個基本分歧常常針鋒相對,終致以下結果:政黨做不到實事,政黨政治不獲認同,各政治組織形象普遍負面。

結論

試想,如果香港有普選,所有議員都由全民投票產生,沒有小圈子選舉,議員的認受性便立時平等,政黨的發展空間便會大增,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吸納政治捐獻,政治組織才能健康發展,並把焦點回歸到政策辯論上。到時,香港有不同的政治組織才真正能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