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4年10月6日

民主制度完美嗎?


 
特首選舉為何被稱為不公義?為甚麼香港人要爭取民主普選呢?有人說,這是普世價值,有人說,這是權利,有人說,讓我們有選擇。其實,你又是否明白民主的重要?

民主的重要性

一.    民主帶來認受性

現代民主政制是近三百年來西方社會逐漸出現和發展成熟的政治制度,其精神是讓政治權力得到合理基礎。簡言之,政治是治理眾人之事,故其唯一合理的權力基礎應來自眾人,如果權力的來源是以武力奪取、祖宗留下(世襲)、欽點或不普及平等的選舉,這個權力的基礎便不合理。

因此,無論特首選舉誰勝出,只有一千二百人選出來的特首,都沒有認受性,只有由全民投票選出的領袖,才會被廣為接受。

常有人反駁:民主選舉勝出一方,也沒可能得到全民認受性。可是,他至少得到比敗方更廣泛的認受,此其一;其二,成熟的民主制度讓競爭者在公平條件下競爭,敗方會尊重遊戲規則,因為這個制度到目前為止比任何制度更能彰顯認受性。好像剛過去的台灣總統選舉,蔡英文即使敗了,台灣卻沒有亂子,反而真正做到「君子之爭」,大家尊重民主制度,不會賴帳、奪權,只會重整旗鼓,下屆重來。

二.    民主令權力交接穩定

歷史上,特別是中國,發生很多次流血革命和暴力政變。皇位是世襲的,但好皇帝的子孫不一定是好皇帝,更常是壞皇帝,壞皇帝弄得民怨沸騰,直至民間忍無可忍,便爆發流血革命,大大浪費國家資本和人才。改朝換代,以上的世襲循環悲劇又再重演。另外,皇位既是世襲的,即使他是個白癡,有能者也不能代而居之,除非發動政變,結果又一番血流成河。

這種惡性循環屢見不鮮,而民主制度提供一個公平機制,讓有能力競之,由選民投票決定誰勝出。這解決了專制的問題,因為領袖由民選而來,具最廣泛的認受性。但民眾的選擇不一定正確,民主制度同時提供糾正機會,例如勝者在上任後變臉,弄得民不聊生,任期屆滿後大家便可另選賢能,這就是為甚麼國家領導必須有任期。制度大大減低了流血革命和暴力政變的誘因,在權力交接時不虛耗國家資本,也讓各方信服。

. 麥卡錫主義 vs文化大革命

美國曾出現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1950年代初,正藉美蘇冷戰初期,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煽動全國反共。他任職參議員期間,大肆渲染共產黨侵入政府和輿論界,促使成立「非美調查委員會」,在文藝界和政府部門煽動人們互相揭發,許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懷疑。

這頗像中國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但結果完全不同。19548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只有36%的民眾對麥卡錫有「好感」。195411月,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失去參議院多數,麥卡錫被免去非美調查委員會主席的職務。1954122日,參議院通過議案,譴責麥卡錫「違反參議院傳統」的行為,從而結束了「麥卡錫主義時代」。

反觀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同樣是以標籤他人為「右派」、「走資」、「反動」等,並鼓勵互相揭發和批鬥,但因為權力沒有制度的制衡(或只有名義上的限制),毛澤東可以肆意延伸其權力,最終造成十年浩劫,直至毛澤東去逝,由鄧小平等人發動「政變」(幸運的是,這個權力轉變來得平和),才將局面扭轉過來。

結語

民主是不是完美無缺?肯定不是,但人類智慧累積至今,能想到最好的制度就是民主。前英國首相邱吉爾說:

民主是最壞的政府形式——除卻其他已用過的形式。(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for all thos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

如果你反對,便要提出比民主更好的形式——但那絕不會是專制獨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